八六二网

八六二网

唐朝李世民有几个儿子?,神武大唐诏令怎么关闭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传奇怎么升级比较快

1.前期最快的升级方法——开箱子:
前期等级比较低的阶段,开箱子是最快速的升级方法,向其他玩家购买大量的银箱铜箱木箱,再用元宝购买商铺里的钥匙开这些箱子获取经验或装备。木箱子:1W-10W经验。铜箱子:20W-40W经验。银箱子:40W-80W经验。金箱子:80W-120经验。(不建议开金箱子/钥匙2元宝开的经验装备都差不多)。
2.中后期较快的升级方法——闯天关、魔王岭、锻造金刚石:
闯天关玩法:用元宝兑换灵符(1元宝=1灵符),用灵符闯天关(1灵符闯1次天关),可以得到经验(等级越高,得到的经验越多。有40W/50W/60W/70W,如果有英雄,英雄可以获得1/10左右的经验)、声望、金刚石、祝福油、天之系列武器、图、赤月装备(封)、腰带、靴子、上古衣服(封)、光芒、烈焰、雷霆等等。
魔王岭玩法:魔王岭总共有50只怪物,根据消灭怪物的数量奖励宝箱,箱子分为木箱,铜箱,银箱,金箱四种和外面怪物爆的箱子不同。具体玩法为召唤1个弓箭手需要1张灵符,移动弓箭手的位置不需要灵符,只需要1个弩牌。 第1个弓箭手可直接摆放到1号位置,不需要弩牌,但是后面召唤的弓箭手不但需要1张灵符,还需要5个弩牌。 每关最多能招6个弓箭手,但如果不是想拿金箱,强烈建议只召3~4个。

锻造金刚石:1个元宝练3个金刚石(建议提取石头的时候12个12个提,可以有组队卷和补气丹送)。金刚石的经验是看等级的,1个元宝等于3个金刚石+20万左右经验,锻造12个金刚石能得到的经验大概80万左右。视等级而定。
3.普通的升级方法——手动练级、做任务:
每日任务可以带来还不错的经验收益,买个双倍宝典找个怪多经验高的地图练级,玩个法师要是每天在线的话,或者和法师组队,升级速度还是可以的。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是李渊
以下是他的简介: 高祖李渊(566~635)
 父亲虽平庸,儿子却有“跨灶之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李渊身上又遭递转,他是“儿子打江山,老子坐殿”。
发轫之始
  李渊出生于有着尚武传统的功臣世家,其七世祖李?在晋末大乱时占据西凉(今甘肃西部),建立了西凉政权,就是史上有名的凉武昭王,可惜只传了三世,就被北凉灭掉了。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535-556)任左仆射,被封为陇西郡公,与李弼、独孤信等八人同被封为柱国,时人称为“八柱国家”,并被赐姓大野氏以示荣宠。北周(557-581)夺了西魏的政权后,又被追封为唐国公。这也是大唐帝国兴起的基础。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大隋朝后,因为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李渊很受重视,先是靠祖父的军功补为千牛备身,也就是宫廷侍卫,后又外转为谯、陇、歧三州刺史。可谓官运亨通。
    大业十三年(617),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此时距炀帝被其宠臣守文化及所杀仅余两年,更是大唐帝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隋炀帝的暴政早已闹得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到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各地“群贼蜂起,江都阻绝”。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大隋帝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决策起兵
    
  李渊身为太原留守,总掌一方军政大权,要造反倒是有许多便利之处,李渊秘密布署将领,随时准备起兵,又感于兵力不足,便以农民军将领刘武周占据汾阳离宫为契机,公开集结兵马,又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四处招募兵马,十几天的时间便扩充了近万人。
    公元617年五月,晋阳乡长齐世龙向李渊告密:“威,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李渊知道没法再拖延下去,便让李世民在晋阳宫外埋伏兵马,派人请王威、高君雅议事,然后捏造二人勾引突厥入寇的罪名将二人擒获,随即李世民派兵控制了晋阳城,大唐义旗就此树起。
  
  逐鹿排行
    
  隋末动乱,各路义军风起云涌,建立旗号者难以计数,但大多是乌合之众,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比较有实力的当属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和李渊这四大军事集团。
  削平群雄
    
  李渊于公元617年五月斩王威、高君雅,誓师起兵。不要说他想不到,恐怕以英明神武著称的李世民也不会想到:隋朝失掉的这头鹿竟然如此容易得到。
    起事之初,他卑词厚礼与突厥和亲,表面上的意思是要借兵买马――此时他确实马匹严重缺乏,深层含义却是怕突厥在他后面抄袭他。
    李渊巩固了后方,便留下最小的儿子李元吉任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然后率精锐三万人从晋阳出发,向附近郡县发生布告,说明自己不是要造反夺权,而是要到长安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代王杨侑却不领情,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驻守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领骁果(隋炀帝后期招募的禁卫军之一)数万驻扎河东,以逸待劳,扼守险要,准备迎击李渊。
    李渊率军一路攻城掠地,连战皆捷,到了距霍邑五十多里的贾胡堡,却发现寸步难行,此时又下起霖雨,形势对李渊极为不利。
    两军相持近两月,宋老生、屈突通只是坚壁不战,扼守险要,要等李渊军粮耗尽,不得已退兵时乘胜追击,倒是很高明的军事策略。
    其时霖雨已停,李渊急于速战,李世民便用一个简单的辱骂法激怒宋老生出城迎战。世子李建成正面作战,李世民却绕到宋老生后面反击,宋老生全军溃散,自己也被唐将刘弘基斩首,唐军顺利攻克霍邑,而仅在五十里外,与宋老生成犄角之势的屈突通却坐视不救,只是守着坚固的城池自保。此时沿途有许多小股义军投入李渊麾下,“世民所至,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李渊的唐军不断扩大,到了长安城下时,已有二十多万的兵马。
    公元617年11月,李渊率军攻克长安,并立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这种官样文章人人皆知,李渊自己称帝只是时间问题了。李渊自己下诏,进封自己为唐王,官职是“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公、大丞相”,前面三项还沿用北魏以来的官名,总之是一切权力归自己。
    攻占隋朝首都长安,和一般的攻城掠地绝不可同日而语,在政治上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此时距李渊起兵不过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夺取政权的神速令人瞠目,可以说李渊此时已经捉住了隋朝失掉的鹿,下一步就是要杀掉那些虎视眈眈、觊觎这头鹿的抢夺者。
    公元618年3月,坐困江都城只管淫乐等死的隋炀帝,被他平日宠爱的大臣宇文化及和侍卫首领司马德戡所杀,大隋帝国的命运就此终结。
    
    炀帝一死,李渊知道称帝时机已到,便自立为帝,名义上当然是他扶植的隋帝禅位让贤给他。李渊称帝后,建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大唐帝国就此开创。
    其时宇文化及拥有炀帝在江都留下的全部军事力量,依然拥有不可忽视的实力,可惜士心不附,上下离散,实力便大打折扣,宇文化及不甘心如炀帝一样坐困江都,更重要的是将士们都是北方人,思乡情重。宇文化及便悉众返回,准备攻打东都洛阳,却被蓄势以待的李密一举击溃。随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的王世充和李密两大军事集团展开激烈决战,一直占据上风的李密却遭致惨败,手下将领也分别投向李渊和王世充两面。这位夺标头号种子选手却率先出局。
    李密自以为自己一方长期围困东都洛阳,吸引了隋朝的绝大多数兵力,又断绝了隋军向首都长安的退路,才使得李渊父子乘虚而入,顺利占据长安,缔造帝业,自己也算得上李唐王朝的功臣了,所以决定向李渊投降,并附带所属山东一百多座城池。
    李密的投诚令李渊大喜过望,任命他为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并经常称他为弟弟。李密却以为自己功劳当如西汉的韩信、东汉的窦融,即便不封异姓王,也应当位在功臣之首,做个三公(太尉、司空、司徒)或者宰相。大失所望之下,便又和部将王伯当叛逃出去,联络旧部,准备东山再起,被唐将盛尽师击败后斩首。
    李密军事集团被消灭后,李唐王朝直接面对的便是一直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了。
    王世充一战击溃李密后,也兼并了不少李密的人马和土地,力量陡然间膨胀起来。他先是奉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此时便一脚把皇泰主踢开,和李渊一样在洛阳上演了一幕禅位让贤的闹剧,国号为郑。
    占据河北的窦建德见群雄纷纷称帝,也不甘寂寞,不过他倒是很谦虚,只是自立为长乐王,建国号为夏,但出入却“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便有些不伦不类了。
    其时割据一方,建号称帝的人很多,如萧诜、刘武周、梁师都、薛举、李轨等,但都不具备逐鹿天下的实力。不过是趁世事混乱,割据一方,称帝自娱耳。真正有实力和李唐争夺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军事集团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六月,秦王李世民率主力进攻王世充军事集团,王世充收缩兵力,死守洛阳四城。李世民率兵昼夜急攻,半个多月也未能攻克,唐军损失惨重。李世民的部将劝他放弃攻城,李渊听说后也下诏令李世民班师回长安,李世民却认为大敌当前,困难虽多,也不是不可战胜,而攻克洛阳,消灭王世充是件一劳永逸的事,便下令军中:“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坚定了军心。并改强攻为长期围困,要困死王世充。
    王世充虽然守住洛阳,粮食储备并不多,将士居民人数又多,不久便粮食耗尽,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屡次出战又遭败绩,陷入战既不得,守亦难久的绝境,无奈之下只得向宿敌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仁慈爱士,宽厚待民,极得臣民爱戴。他素来鄙视贪婪、奸诈且又残暴不仁的王世充。不过他也认识到:群雄虽多,有实力的只有长安李渊、洛阳王世充和自己三人而已,恰成三足鼎立之势,如果王世充被李世民消灭,力量的平衡便会被打破,况且李世民吞并了王世充的郑国后,实力会大增,下一步自然就是要吞并自己了。他虽然没受过正统教育,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不管这“唇”和“齿”是朋友还是宿敌,总归是相互依存的,便率领自己的全部精锐部队赶来救王世充。
    窦建德倾力来援,令唐军上下大感惊恐,王世充所率领的都是长江、淮河间的精锐战士,实力并不弱,只是缺粮,又处于不利的境地,才处处受别,窦建德所率的更是河北百战之兵,又刚刚大破孟海公,士气高昂,更是不容小觑。两股劲敌合兵一处,唐军便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所以有不少部将建议向后退军,放弃洛阳,静观其变。李世民却认为王世充受困日久,屡遭败绩,已无能为力,洛阳城指日可下,窦建德的夏军将骄卒惰,不难击破。便中分麾下之军,令名将屈突通辅佐齐王李元吉围困洛阳,自己率精锐三千五百人抢先占据虎牢关,扼住夏军的进路。
    这是李唐王朝建立以来最关键的一战,胜则江山底定,一劳永逸,败则一切渺然,至多不过和王世充、窦建德鼎足而三,混一天下怕是要遥遥无期了,关键时刻李世民显露出天才军事家的超凡谋略,以少击多,以弱击强,虎穿关外一战全歼夏军,窦建德落马被擒,送到长安后被处死,王世充见外援已绝,心胆俱丧,出城投降。李渊也痛恨王世充的为人,原要处死他,只因李世民亲口许诺保他不死,王世充才得以活命。
    窦建德和王世充无论是做人还是作为一个首领,都是善与恶的两个极端,窦建德不得善终,残暴贪诈的王世充却得以保全首领,这件事令后世许多人感到天道不公,其实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成王败寇”才是最大的“天道”,道德有无实在是无足轻重。
    李唐王朝随后又用几年时间,陆续削平割据一方的群雄,使隋末混乱割裂的疆域重新统一在一起。

唐朝在历史上对于留学生是如何管理的?

唐朝李世民有几个儿子?,神武大唐诏令怎么关闭-第1张-游戏相关-八六二网

山大为留学生提供伴读、招募25名志愿者照顾受伤的留学生上了热搜,优待留学生其实在我国高校很普遍,历史上的唐朝对留学生一视同仁,或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一度形成了?万国朝宗?的局面。与此相对应,唐朝与外邦的教育交流也日渐频繁,各国不断派遣留学生赴唐习业,唐朝在接收和管理留学生方面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

那么来唐朝留学有多难?

一、唐朝对留学生有名额限制,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

由于唐朝对外开放,所以人们会认为唐朝是不限制留学生名额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唐朝对留学生的名额有严格限制,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大唐的最高学府叫国子监,下设六馆,相当于六大专业,分别是国子、太学、四门、书馆、律馆和算馆,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行业。

唐太宗时期,国子监只设在长安,到了唐高宗,洛阳也开了分校,前者叫西监,后者叫东监。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

来大唐的外国人,基本有四类:经商、使团、僧人,以及留学生。其中,僧人也是来学习佛教的,可以叫做留学僧。长安慈恩寺大雁塔,这是当时世界上的佛教最高学府,它最出名的校长,叫唐玄奘。

留学生来唐朝前要经过国内严格的筛选,而后必须经 向唐朝礼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获准,而他们基本上是随使节团一道前来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礼仪。据《儒学传序》记载:?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这段记载里有四个字?诸国酋长?,也就是说,来的都是各种王子、高干子弟,非富即贵,落后国家的平头百姓,是没有机会来大唐留学的。

这样的?诸国酋长子弟?来留学,是不是可以降低标准了呢?

并没有。大唐对外招生制度,还是很严。入学成绩太差,直接拒收。

而唐朝给他们的名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从国子监六学生额的变化便可以看出。据《旧唐书》记载,在贞观时期,国子监六学学生共有8000余人,其中唐朝本国学生为3260人,外国留学生接近5000人,占比为60%左右,这是唐朝最高的时期。

但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国子监六学的名额随之急剧减少。据《唐会要》记载,到元和年间,总数只有650人,这一数字基本维持到唐朝灭亡,与贞观时期相比大幅度缩水。而这650人中还包括唐朝本国学生,所以留学生名额自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漂洋过海去留学

以派遣留学生最多的日本为例,那些经过考核选拔,有幸入选的留学人员,来唐朝要面临一个多月的?海漂?生活考验,能否过关得老天爷说了算。那时候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十分有限。遣唐使团若碰上狂风巨浪,船队轻则偏离航线被刮到别处,重则船毁人亡。

逃过海难,平安登陆,就想一鼓作气直奔长安??不行!

在大唐国土上远行,得持有政府开具的交通文书???公验?,上面写明身份和行程等信息,类似今天的护照和签证。所以遣唐使团刚一登陆,就得向当地官府报备。州刺史会一边安排住宿,同时向长安汇报。只有等长安的诏令返回,使团拿到?公验?,才能离开港口,前往长安,路途都会有公差护送,费用都由唐朝政府承担。然而并不是使团所有人,都能进长安城??为保证治安,进城人数受严格限制。船载而来的遣唐使队伍,有时多达五百多号人,但最终能进长安的,只有官员和留学人员三四十人。像水手、杂役这些随从,只能留守海港,待使节办完差事再一起返航。这期间少则几个月,多的要等上好几年。

到了长安,外宾会受到唐朝?外交部???鸿胪寺的热情迎接。外国人在唐的大小事务,都由鸿胪寺负责。遣唐使团先献上国礼贡品,由鸿胪寺转呈皇帝,之后就是等着皇帝召见,还会收到宴会邀请。使团的 任务完成后,留学人员的求学之路才正式开启。

三、包食宿、免学费

进入大唐最高学府的留学生,食宿全免,不收学费,还发四季服装,朝廷对留学生跟大唐学子同等对待。这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

至于生活费、用水、用电之类的补助,没有的事,带空调的单间,想都别想,跟大唐学生一起挤宿舍吧。

但另外的费用,则由他们和本国一同承担,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购书费用。据朝鲜《东史纲目》记载,新罗留学生的购书费用自己承担。而按照惯例,新罗政府向每名留学生资助购书费用的数额为300两,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日本的情况和新罗类似。由于日本留学生全部跟随遣唐使节团前来,所以日本政府也给予留学生相应的资助,用于其留学期间的生活开支,其待遇仅次于使节团正使和副使,可见日本政府对于遣唐留学生的重视。

这些留学生的主要生活开支有三项:

第一为?束修之礼?,也就是拜师礼。这是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是大唐律法规定。国子监所有学生在入学前都必须向老师行礼,以示尊敬。礼品主要为绢丝布匹,留学生还可以带一些本国的特产以示敬意。

第二为购书费用。唐朝时期的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制作,效率不比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书籍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价格也相对不菲,对于外国来说更是?奢侈品?。所以书籍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说非常珍贵的物品,买书自然成了其主要开支。

第三为交际费用。这些留学生除了要学好知识外,还要争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内,拓宽自己的视野,而这自然需要一定的费用。

但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政府并不承担。

四、法律对外国人、外国留学生一视同仁

众所周知,《唐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整一部法典,意义重大,里面对涉及外国人的条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意思是:所有外国人,同一国家的人之间发生案件,以他们本国的法律来;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犯案,均按照唐律来。后一条,已经具备现代法律精神了。

一个外国留学生,你在长安大街上推搡一下武侯、不良人试试?国子监才不会保你。

除了青楼歌姬,大唐的良家女子也不是你随便乱碰的。《唐律》又规定:?诸蕃使人所娶汉妇女为妾者,不得将还蕃?。意思是,要娶大唐的姑娘可以,只能入赘,恕不远嫁。

这条虽不符合现在的婚姻自由精神,但可以看出大唐的硬气。

唐朝留学生主要由鸿胪寺负责接收和管理,鸿胪寺对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视同仁。

这些留学生来唐朝后将和中国学生一同学习,使用的教材也一样。比如必修课为《论语》和《孝经》,选修课为《礼记》、《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而且老师上课全程中文教学。语言不通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努力解决,不会给你提供伴读,成绩太差可能会被劝退回国。

五、不拘一格降人才

留学生学得好了,还能跟大唐学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当年阿倍仲麻吕就以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得以一边当官工作,一边继续留唐深造。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

唐朝著名日本留学生,汉名晁衡(也作朝衡)。他自打19岁时入唐,就再没回过日本。在唐53年间,他先入学国子监,而后成为第一个考取进士的外国人,供职于朝廷。阿倍仲麻吕热爱并精通中国文化,曾任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尤擅诗歌,与李白、王维等人成为至交。753年,55岁的他获准归乡,并被任命为大唐使节回访日本,然而因船遇风暴未能抵达。重回长安,终老大唐。

晁衡有个晚辈,叫空海,是中唐的留学僧。空海入唐求法,得到青龙寺(中国佛教密宗祖寺,也是当时的皇家护国寺庙)惠果法师真传。回国后,他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开山祖师。宗教领域的成就之外,空海法师熟习中国文化并精通书法,对草、行、隶、篆、楷五种书体都有研究,被唐德宗称赞为?五笔和尚?、被誉为?日本王羲之?。传说当年,正是留学生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同批留学的好友)取汉字楷体偏旁创造?片假名?,后来留学僧空海又取汉字草书创造?平假名?,才使得日语具备独立的文字系统??在此之前,日本只有本民族口语,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正式书写用汉字表意。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为自己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体来说,留学生们在大唐,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朝廷的诚意、信任,以及优待,但并没有赋予他们超国民待遇。

新罗人崔致远,在长安中了进士,也是从小小的县尉做起,穷的时候也是?浪迹东都,笔作饭囊?,跟中国大多数落魄诗人一样,朝廷并没有特别优待。

但这些人是不是不念大唐的好呢?不是的。

他们基本上都知道感恩,比如,一个叫菅原清公的日本留学生,在回国前就写了这首诗:

这才是大国风范,是平等对待。

唐朝的开元和天宝年间指哪两位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唐朝皇室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元712年登上皇帝宝座,时年28岁,在励精图治的改革进取中创造了开元盛世。在位44年之后,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公元762年病逝,终年78岁,是唐朝二十帝中最费时间最长,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这样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留给李唐王朝一个由盛而衰的万里江山,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索和慨叹。



唐玄宗的统治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元时期,一共29年。第二个阶段是天宝时期一共15年。在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形成了政治清明,国富民强的局面,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而在开元29年结束之后,就在大唐王朝各方面都达到鼎盛之时,唐玄宗为什么突然要改元天宝呢?



开元这个年号都用了29年了,用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改元叫天宝呢?根据这个《唐大诏令集》的天宝改元制以及《两唐书》的记载,说当时有一个叫田同秀的小官来给皇帝上祥瑞了,上的是什么祥瑞呢?这个田同秀就讲,他在上朝的路上,在大明宫的丹凤门之上看到了一个神仙,哪个神仙呢?就是老子太上老君。他说他听到太上老君在空中跟他喊话,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什么意思了?我藏了一个宝符,藏在了尹喜过去的宅子里。这个尹喜又是怎么回事儿?这就涉及到一个传说了,传说当年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就恳求老子留下点文字材料,结果老子大笔一挥就是五千个字,就是后来道家也是道教的经典-道德经。那既然老子在空中喊话了,我不仅留下那么一本道德经了,我还留下一个宝符呢,就在尹喜过去那个宅子里。那田同秀把这个祥瑞汇报给唐玄宗。唐玄宗赶紧派人去找,一找果然找出一个宝符来,好了,天降宝符改元天宝。



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唐朝每年这样的祥瑞多了去了,中国古代一直讲祥瑞。为什么过去有别的祥瑞的时候不改元,非要这个时候有这么一个宝符就要改元呢?改元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我觉得这个时候从开元改到天宝,至少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个时候改元,唐玄宗是想避一避晦气,有什么晦气?我们要知道开元29年的年底,李唐宗室可接连死去了两个重要人物,第一个就是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第二个就是唐玄宗的堂哥章怀太子的儿子邠王李守礼。这两个人一死,唐玄宗兄弟这一辈就剩他一个人了,那唐玄宗当时也是年近六十了,弟弟也死了,哥哥也死了,什么时候轮到他呀?他这个心里也是不大自在。那这个时候呢,反正到了开元29年年底了,来年干脆改一个年号得了,躲一躲这个晦气。这是一个消极原因。



那除了这个消极原因了,还有一个相对比较积极的原因,什么呢?到这个时候,唐玄宗觉得一生中所要办的大事基本上全都办完了,太子也选好了,就是李玙,原来的忠王,后来改名叫李亨。太子选好之外,宰相也选好了,就是李林甫,这个人又精明又能干,唐玄宗用他也是很顺心,他也不想再换了。宰相选好之外呢,内廷的心腹也选好了,就是高力士。29年的时候,宠妃也选好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



唐玄宗觉得反正人生创业时节基本已经结束,该办的事情都已经办完了,剩下的时间需要用来享受生活,那人生的主旋律发生变化,这时候改一个年号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就这样的唐玄宗不仅改了一个年号叫天宝,而且还给自己上了一个称号,叫做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这是多大的口气呀!志得意满的。

然而改元天宝并没有让唐玄宗避开晦气,反而给他带来了厄运,因为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在天宝年间发生的,他不仅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宠妃杨玉环,而且还被迫退位成为晚年寂寞无比太上皇,可见避晦气只是迷信的做法。

唐朝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唐朝李世民有14个儿子,分别是:

1、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2、楚王李宽

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为后宫生宽。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将李宽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李宽早薨,贞观初追封为楚王。

3、吴王李恪

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魏王李泰

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5、齐王李佑

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以国公之礼葬于长安,今墓志已出土。

6、蜀王李愔

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永徽四年(653年),因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

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李恽生年不详,根据异母弟第八子李贞生于贞观元年(627),异母兄第四子李泰生于武德三年(620)推测,李恽应该生于621——626年之间。

8、越王李贞

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9、唐高宗李治

母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10、纪王李慎

母韦贵妃,妃陆氏。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江殇王李嚣

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生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进封江王,632年去世,谥号殇。李嚣无后嗣,死后封国江国被废除。

12、代王李简

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后宫生简。李简封代王后同年薨,无子女。

13、赵王李福

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14、曹王李明

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李世民

标签 唐朝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神武大唐诏令怎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