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二网

八六二网

中国创作现状_职业作家的行业现状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儿童文学作家为什么这么赚钱

中国创作现状_职业作家的行业现状-第1张-游戏相关-八六二网

我们小时候大多数听到的故事都是国外的格林童话或者安徒生童话,还有就是成语故事,现在有个职业叫作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满足小朋友奇思妙想的世界,他们用着简单易懂的语言去帮助小朋友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给小朋友买这些书的时候,似乎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这一职业是很赚钱的。那么为什么呢?

市场的需求大

所有赚钱的行业都是因为市场上人们对它的需求大。经济发展快速让很多的父母收入增加,丰厚的薪资使得他们在培育下一代的时候是舍得花钱。我5岁小侄子书架上的书比我的书还要多,就可想而知,家长真的不计成本的教育孩子。现在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国内小朋友的人数日益增加,市场上的故事书需求大,儿童文学作家的薪资也会随着出版影印次数增加而越来越高。

儿童文学书籍的好处刺激消费

堆积如山的工作报表,让很多人即使到了周末都要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亲子时光自然变得少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书籍,书籍不像掌上电脑容易沉迷游戏中,不像电视误导小孩,它是帮孩子打开一个世界,或者建造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他们学到了认识从何而来,学到自然界的千奇百怪。儿童书籍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好处刺激儿童书的消费。有了消费,儿童文学家的薪酬自然很高。

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到儿童文学家的稿酬。总而言之,我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在购买图书的时候很少犹豫再三,哪怕很贵都是毫不犹豫的愿意给孩子买,知识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有儿童文学作家的稿酬上面。

作家这个职业的优缺点有什么?

写好装逼,写不好苦逼。中国写 的不下几百万,但写出名的很少。优点就是时间比较宽裕,不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像刘慈欣,江南等等。缺点就是容易赚不到钱,比如曹雪芹,就是写着写着写死了。

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

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 的深层转型,作家们面临着十分艰难的转型。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指点江山式的文化英雄相比,新世纪以来的作家普遍感到尴尬与压力。作家与九十年代以来的诗人一样,已经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相反,作家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一样,与日俱下。然而,另两类作家却风云突起,尽占风流。一类是青春期作家,其中包括 80后作家;另一类是以余秋雨、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文化写作者。前者为我们预示,文学的追随者仍然是青少年,而且那个被我们崇拜的经典阅读时代已经远去,代之而来的是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流行文学时代;后者则直接明示,我们已经来到一个真正的文化时代,不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同时,由于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广泛利用,使写作不再是一个少数人操持的时代,而是一个人人可以为之的大时代。传统的作家被淹没在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彻底迷失了。在这个时候,一系列固有的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文学何为?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文学在今天如何存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要回答这些问题是艰难的,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转型使一切价值游移不定,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会显得摇摆不定,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作家们在艰难地选择与转型,他们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就连研究者也有些恍惚,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说的那样:“随着文化转型、知识界的分化,90年代以来的汉语写作现象纷纭,这使得研究者多少有些神情恍惚甚至转移视线或者转换学术跑道。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仅仅视为研究者的知识背景与当下文化语境有某种抵牾,显然只是说出了问题的一面:其实,作家和批评家一样也正在经历着激烈的矛盾冲突,90年代以来的文学进程同样裸露了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无所不在的困惑与矛盾。”①但是,假若我们不是站在原点看问题,而是站在未来的视野上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来审视当下作家可能发生的转变,就一目了然了。总体来讲,新世纪以来的作家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变有三个大的方向:
  
  一、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扶持作家的创作,使文学创作为国家发展而服务,国家不仅从政府的角度为作家协会派去指导创作的官员,而且拔专款成立了专业作家队伍。凡是在 其它 行业内从事业余创作有所成就的作家都会立即进入专业创作的队伍。当时的作家只分为两类: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专业作家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久而久之,这成了中国作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内,作家成了单一的创作者,很少再具有其它社会角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几十年内,中国的作家是众多行业中最为耀眼的明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们也习惯了这种单一的角色。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市场经济以后,在出版业、新闻业和文化事业单位慢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作家们开始失落了。一部分下了海,一部分慢慢脱离了专业作家岗位,向其它岗位转移。这只是前奏。到了新世纪时,由于出版业和新闻业的活跃,作家开始分为四部分: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还是由中国作家协会松散式地管理,这里面包括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专业作家仍然是主力军,国家对其在社会地位和薪水等各方面都有政策支持。第二部分是由各级出版社和一些民间出版商甚至新闻媒体因商业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一批作家,这些作家不仅包括专业作家,还包括很多业余作家。他们是目前最耀眼的明星作家。如80后作家,如易中天、于丹、余秋雨等文化写作者,如余华、莫言、贾平凹等声名卓著者。第三部分是在网络上活跃的草根作家。这部分作家里面有曾经风流但后来红颜失尽、落寞寡欢的专业作家,而更多的则是有文学梦想的草根写作者。他们活跃在每一个角落,时刻都可能成为声名鹊起的知名作家。最后一部分是包括文学评论家在内的一批作家,他们栖身于大学和科研院所,衣食无忧地从事着文学创作和进行文学批评。这些人里面还包括那些在读的文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这一部分作家和评论家在近年来已经起着巨大的作用,一股知识分子写作的风气正是在这里掀起的。
  假使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的话,目前第一部分作家事实上是弱势群体。除了那些大红大紫的专业作家外,更多的专业作家在官员(实际上只是一个待遇)与文人之间艰难地行走,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远不如大学教授。正是因为如此,一大批知名作家才纷纷转向大学,如马原、梁晓声、红柯、杨争光等。从这种转型来看,中国的作家都在急切地寻找社会转型,即重新确定自己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
  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转型是作家可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业,而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如三四十年代的鲁迅、林玉堂、沈从文等,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作家。他们对自己角色也不单纯定位为作家,而是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文化工作者,所以他们直面社会,直呈社会弊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再如马尔克斯,其年轻时始终是一个奔波于整个北美洲的新闻工作者。正是因为这些人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才使得他们对社会有深层把握。而独在中国出现的专业作家则一直在斗室里工作,缺乏在社会中的历练和体悟,又怎么可能写出真正让社会感动并认可的大作品呢?关于这一转型,近年来在很多报纸上都有论述。成功的作家如毕淑敏,她将自己的作家身份与心理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再如梁晓声,他将自己的创作和一个社会工作者以及大学教授的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写出了有影响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著作;再如马原、格非等。
  深刻一些讲,要进行这样一次转型,其实还是一个作家写作动机的转型。他还是得完成“为什么写作”、“作家的责任是什么”、“写给谁”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福克纳在他获得诺奖的受奖演说中写道:“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人类的不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紧接着他又说,“诗人的特殊光荣就在于他能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②诺奖获得者拉格维斯也说:“作家的任务是要从艺术家的观点来阐明他的时代,并且为我们以及后来者,表达、透露出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③海明威说得更彻底:“作家的工作是告诉人们真理。他忠于真理的标准应当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根据自己 经验 创造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物更加真实。因为实际事物可以观察得很糟糕;但是当一位优秀作家创作的时候,他有时间,有活动的天地,可以写得绝对真实。”④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所告诉我们的不外乎是:一个作家,无论他是专业和还是业余的,只要他是一个作家,且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那么,他就应该思考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他就不应该是一个对人类处境漠不关心的人。
  事实上,当我们对文学史进行仔细地观察,就会轻易地发现,在每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作家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一转过去纯艺术的写作,而把笔触纷纷转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学家或哲学家。他们用文学的笔为时代开道,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仅代表了他自己,还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心声,当然,他们并不是我们当下一些作家所认为的为政治而写作者。他们代表的不是政治,也不是某一个团体,而是人类的良心,是复苏的人性,是人类的理想和正面价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九世纪西方社会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二战结束以后西方面临“性革命”时期,都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变革阶段,最重要的是文化生活的变革,在这几个时期,产生了很多“问题 ”,作家通过 艺术探讨了人们所面临的人性困惑、伦理矛盾和信仰危机,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也成为不朽的名著。“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即“诸子百家”之后真正的文化转型的大时代,产生了鲁迅、胡适、郁达夫等一大批作家,他们都是因写中国 传统文化 裂变下中国人生存困境和人性中的“问题 ”而蜚声文坛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也是社会变革时期的“问题 ”。现在,中国所面临的社会转型是最为深刻的一次,从深层次上讲,这是一次向世界文化转型的时期,再也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中的浅层次转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现在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几乎可以说,二战以后西方人所面临的信仰困境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中国都一一面临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作家所面临的时代。这一社会特征可以说给作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代或者不远的将来,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将催生出一大批伟大的作家。这种转型要求作家重新树立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使命,从自我的小圈子挣脱出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们所面临的苦难,重新扛起从肩上卸下的重任。尤其在这个物质时期,作家们应该扛起精神的大旗,为人类存在和信仰而战。

  二、创作风格和审美的转向
  
  首先是乡村题材 向都市题材 转变,诗意化的写作向欲望化转变。这也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先生在2007年兰州某高校作 报告 时谈到的一个观点。海德格尔说:“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其深意是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被人类自以为是的商品文明破坏了,生态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如是种种并没有改变大批中国人向都市涌进的局面,也没能改变作家的创作趋向。新世纪以来,以写农民工为主的底层写作不仅受到文坛的热切关注,而且以城市为中心。乡土与城市,分别代表了农耕文化与商品文化。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赋予农耕文化诗意的、恒定的、中庸的、向内的、和平的特点,而商品文化则代表了变化的、无常的、法则的、向外的、掠夺的、欲望的特点。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意味着我们几千年以来的农耕文化在整体性地向商品文化过渡。很多作家已经敏感地把握到了这种转变,自觉地把笔触投向这种社会运动中。
  在这种欲望化写作中,与都市文化相一致的是青春写作,因为这些青春的祭地往往是都市。自从80后出现后,网络也随之打开了,于是,一场青春写作的角逐上演了。事实上,早在70后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70后多为“身体写作”、“美女作家”和“下半身写作”,80后是徒有虚名。若仔细去读70后和80后关于欲望化的青春写作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80后实际上在这方面其实是节制的,80后饱尝了精神空虚后的痛苦,所以其写作往往趋于精神。如70后“身体写作”的代表卫慧、棉棉、安妮宝贝和80后青春写作的代表春树相比,前者更为肆意、疯狂。
  其次是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这是信仰危机时期人们向日常轮回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永恒之价值、生活之意义的一种方式,或者从琐碎的毫无关联的日常现象中解构传统的生命价值观,从而确立新的价值观的一种突围。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后者则是另一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哲学,或者是萨特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艺术史学家赫舍尔说:“在人的存在中,至关重要的是某些隐蔽的、被压抑的、被忽视或者被歪曲的东西。”作家就是在这种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视和肯定,表现了作家对人的自信。前不久上演的电视剧《奋斗》是70后作家石康对80后日常生活的一种叙事,叙事中的主人公们先是在欲望化了的日常生活中茫然,流失,伤痕累累,还有些不思悔改,但最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自身的意义、价值,尤其是主人公陆涛在最后的一些宣言式的告白中,我们获知,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价值就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人想要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爱情、亲情、友情及其它,与平凡人无关的一切他都放弃了。
  最后是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向中国传统 叙事回归。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在写作中的参照系已经不是中国当代作家,甚至也不是现代派作家,而是世界文学。先锋 就是在这样一种视域下诞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上的交流更为深刻。与八十年代相比,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多是其民主、科学、制度等表象,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开始对西方文化的源头(希伯莱文化和希腊文化)更感兴趣,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已趋本质。余华、莫言等中国作家也不断地出使西方,走出去学习西方,并与西方交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卓越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人的关注。在这样一种外力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开始了一场向中国文化回归的暗潮。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叙事精神也越来越受到本土作家的继承。陈忠实的《白鹿原》扎扎实实写的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张炜、李锐近年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向农耕文化靠近。就是先锋派作家格非也在向《红楼梦》等古典 学习,自视《人面桃花》是向中国传统叙事精神的一次回归。

三、作品主题和题材的开掘
  
  先谈谈创作主题的多元化。一谈到主题,便首先要涉及观念。自“五四”以来,中国作家和读者最熟悉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观,但就是这种文学观也一直在不断地遭遇反叛和调整。如先锋作家对此就是一次反叛,后现代也是一次反叛,而新写实主义则只是一种微调。老子曰:“道者,反之动”。意思是说,只有颠覆已有传统,才能有新的发展,否则,便只有停滞不前。这个规律对于哲学和艺术来讲是最为适应的。数年前,作家阎连科出版了长篇 《受活》,他在后记中对半个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进行了无情地鞭笞与讨伐,后来,他又在不同场合对这一观念进行了阐述。作家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在作家的内心深处,而并非简单地按政治意图来图解的表象。应该说,这一转变对作家阎连科本身来说,是一次非常可贵的脱变,而且这一脱变对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文学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作家和评论家来说,也是一次警醒。实际上,这种对反映论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早在八十年代的先锋派作家那里就已经被抛弃了。阎连科的这一提法并不新鲜,问题是对于那些老一辈的作家和没有接受过现代派艺术熏陶的作家们来说,它仍然是一次棒喝。这种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将会深刻地影响此后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而现实主义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是最能发挥其批判社会、揭示社会存在之矛盾、探讨人类信仰价值的作用,所以在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将仍然是文学创作中的主力军。
  反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家们最饱满的精神,尤其是在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这种反叛者的艺术实验运动渐行渐远,渐走渐理性。王尧在对当代作家进行考察后说:“必须承认,以这批作家为中心,中国当代作家已经拥有了自己阐释?中国问题?的立场和 方法 ,而且是非常执著的立场,这一点可以由韩少功、李锐、张炜90年代以来的著述看出。当代作家重返自身,重视本土经验,重视自身的传统,80年代以来在西方? 现代性?话语激发下生长起来的种种文化想象开始落实到?中国问题?上来。”⑤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作家受政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创作主题已经真正地趋于多元。在当下,既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而写作的作家,如陈忠实、张炜、李锐、莫言,又有揭示当下中国人生存困境的作家,如闫连科、杨显惠、铁凝等;既有历史主题的创作者,如苏童、叶兆言、二月河等,又有打破当下禁区的创作者,如《历史的天空》的作者徐贵祥,《亮剑》的作者都梁;既有青春派作家韩寒、郭敬明等的作秀,又有美女派作家铁凝、虹影等的转型;既有向玄幻类主题转变的作家张小娴等,又有向婚姻家庭伦理探索的作家,如池莉、王海鸰等;既有写下层社会人物的作家贾平凹、罗伟章,又有写高层腐败的阎真、周梅森、陆天明等,数不胜数,各呈风流。
  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另一个创作主题的出现,即以生态精神为主题的生态文学。生态问题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关注的问题,到了二十世纪末和新时期,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重视,还直接影响了哲学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和一切生命之间似乎正在重新确立新的伦理关系,它很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思想大爆炸。马丽华的系列 散文 在九十年代不仅引起了整个中国文坛的关注,而且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瞩目。西藏热有她的一份功劳。与西藏政治主题和文化主题有异,马丽华告知我们的是西藏的生态。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又一次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青藏高原正在恶化的生态。直到《狼图腾》的出现,文坛才惊醒,生态为主题的文学已经不自觉地诞生,崛起,并且让我们疼痛。表面上,生态文学只是写的生态的被破坏,但实际上,它要告诉我们是,人类的文明已经彻底走向了负面,应该检讨了。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性的创作现象,我们应该重视。
  再谈谈题材的多样性。作家刘震云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不是我自己非要转型,是从事作者这个职业的要求必须你要转型。作者跟这个职业恰恰相反,你下一步作品要写什么?要写得不一样,你不能下一步写的作品说的话都是废话。所以就要求作者要转型,另外你要有意的转型,否则这个转型肯定是失败的。创作走到这么一个阶段,内在创作的要求,要求我要转型。当然像我来讲《一地鸡毛》算是一次,《温故一九四二》算是一次,《手机》算是一次,《我叫刘跃进》又算是一次转型。因路的不同而转型,在同一条路上你不断的玩花样,那是没用的。”⑥刘震云的心声无疑是所有作家(那些自觉的作家)都面临的创作轨迹。问题是,在新时期,当代作家都在向哪些题材转变呢?
  考察的中心依然是社会,社会问题最多的地方,也必然是作家们最着力表现和挖掘的地方。新时期以来,中国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若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自然是文化转型后道德的转型最为显要,尤其是婚姻家庭伦理与道德,于是,对这一题材更为深刻的探掘便开始了。在当下,对这一主题的开掘已经趋向心理学。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讲》便是一部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和更多的以婚姻为主题的作品都在当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它说明人们需要这方面的作品。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目前最大的最现实的问题有农民工问题、 教育 问题、医疗问题和住房问题。这虽然是政治主题,但它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创作不一定非得跟着政治导向走,而是要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问题有很多作家都在写,刚开始时都限于表面的穷困问题,可是,后来的作家便侧重于揭示农民工的精神问题。如贾平凹的《高兴》写的就是一个农民工的精神历程。这些题材的作品肯定是当下热门的主题。
  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来看,多种文化的交融、碰撞是这个社会文化中最为敏感的主题,而这一题村的作品也将成为作家丰收的园地。目前,这一方面的作品也已很多。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写的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水乳大地》写的是藏传佛教与____之间的对话。文化对话题材的作品不仅会在中国有广泛的读者,而且更容易走向国际社会。
  从中国民生的深层文化来讲, 民俗文化 ,特别是过去有所禁忌的民俗文化将成为作家开拓的题村之一。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等都写了中国民间被禁忌的一些民俗,在 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还会出现很多这样的 。
  
  四、向新型媒体转移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网络和影视媒体对文学的冲击越来越大,很多作家已经从过去的传统纸媒体渐渐向新型媒体过渡。过去,作家对影视创作不屑一顾,现在,凡是作家大都希望“触电”,以扩大读者群。王朔、海岩之后,苏童、邹静之、杨争光等一大批作家都投身于影视创作中。网络盛行后,几乎只要能上网的作家和草根写手都有自己的博客,都在不间断地写作。这种写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作家非常重视自己的网络阵地,它成为一个私人媒体,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和别人的任何信息,具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性。这对作家非常有吸引力。二是其互动性。一个作家原来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往往不知道它的真实反应,但现在马上就会有读者来谈感受,或赞扬,或批评。这些声音不管它的品味如何,极具真实性。这两个特点将作家们吸引住了。很多作家已经不再向纸媒体投稿,而专心地开始写博客,只等某一天直接出版博客书。
  这一动向是深刻的。它说明作家已经开始真正地面向读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诗歌界和先锋派 界存在几种倾向:一是认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已经走向世界,但中国的读者却仍然停留在过去,作家和诗人都曾抱怨过读者;二是为文学史写作,即遵从文学规律进行创作,也不考虑读者的接受度,这种观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盛行;三是固守传统的纸媒体,对新型的艺术媒体抱排斥态度;四是墨守陈规一些所谓的纯文学理念,却对俗文学中的营养拒不吸收,等等。虽然它也可能出现伟大的作品,但对整个文学创作潮流来说,是一种停滞。文学从口头文学到以文字为形式的文学是一次形式上的飞跃,从甲骨文等形式的刻字文学再到帛书、汉简,又是一次形式上的革命,造纸和印刷术发明后,文学倾刻间长上了翅膀,一夜间可以飞遍千家万户,上个世纪出现的影视媒体直到现在才发挥出其强大的媒体力量,而电脑和网络的产生可以说又是一次文学的革命。网络媒体几乎能将口头文学、纸上文学和影视文学统统纳入旗下,应有尽有,不一而足。80后写手现象可以说是最先掌握和利用这一优势的,近一两年来80后文学对整个文坛的冲击直接预示了文学的新纪元。
  徐兆寿西北师范大学
  
  注释
  ①王尧,《文化转型中的重新出发??与当代作家对话之后的 反思 》,选自林建法主编的《2002年文学批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②王曼生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妙语荟萃 第二辑 人生篇》,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0页
  ③王曼生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妙语荟萃 第二辑 人生篇》,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0页
  ④王曼生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妙语荟萃 第二辑 人生篇》,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⑤王尧,《文化转型中的重新出发??与当代作家对话之后的反思》,选自林建法主编的《2002年文学批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第350页。
  ⑥新华网重庆频道,《转型是作家这个职业的要求》,2007年11月17

草根写手生存艰难,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投入网络文学创作?

大半夜本来正忙碌于开新文的我,看到这个题,必须果断来一发。恩,如果惹得一些玻璃心不爽了,您适当看看,就假装不是说您好了(不真诚脸?文末有大段彩蛋)。
仔细看了前几个答案,其实,很大一部分程度还是局外人看这件事,虽然说得各自有些道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网络写手的内心。

如果用职业来比喻,写网文跟其他职业并没那么大的区别,出卖劳动力赚取报酬,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呈金字塔状分布,网文也不例外。
你看到的三少、三叔、叶非夜,只是金字塔尖上的一个点,而已。
离职前我的收入加起来算是全国的TOP3%,但那又如何,我知道在我之上还有无数的有钱人,即便不是王健林那种,他们过的生活也是我不可企及的,就好比我现在所住的社区,同一物业下别人是住湖岛开船进出的好嘛!甚至还有几座上亿的城堡好嘛!
说句不中听的,你只看到顶端的若干个网文作者名字,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甚至压根儿没看到你,因为跟巴菲特、比尔·盖茨、王健林等等富人比起来,你所在的阶层更为渺小。



没有这群前赴后继投入网文创作的人,网文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诚然,现在的网文行业已经是个被运营的行业了,没有足够大的内容提供群体,读者群是无法满足的,而这些投入其中的网文作者中总会有一批是有天赋的,加上勤奋努力,会逐渐成长为新的中流砥柱,毕竟当一些人老去,写的东西也会跟不上新鲜读者的口味。
正经补一段,许多人也是图样了,以为自己是个小白领、身处平均斯坦的行业,活得有滋有味?写网文的身处极端斯坦看着就哀其不幸?(等下,也许他们连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都不知道?笑)
你知道网文行业许多人都还是学生嘛?

你知道人家不像你上有老下有小忙于生计还贷款嘛?

你知道经历时间的洗涤(疯甩)后还能将之视为职业的只有极少数人嘛?

人家写网文赚了的那只是零花钱,真正成神的才会视之为终身职业好嘛?

(咦,又不正经了,捂脸)

写网文这几年,我认识的人里有第一部 就一炮走红日收X万的,也有写到七八部才开始一飞冲天的,当然,还有很多永远都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拿我自己为例,我写第一部 时,一方面是因为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看,另一方面是想将来等我老了,有个可以跟子孙吹牛逼的东西(没错,我就是这么逗逼)。
谁没个第一次呢?现在回头看当时写的东西,自己都想跟编辑申请下架,然而,当时我坚持下来了,还顺带着赚了好几万块钱,说实话,这点钱比起我付出的时间精力而言根本不算什么,我也根本就看不上。
然而,我真的喜欢啊。
一步步走来,我用空余的上班时间码字,学习别人的写作方式,积累各种素材,写了几部 后开始尝试转型,虽然我没靠写网文大红大紫赚得盆满钵满,但我反而得到了更多东西:良好的自律习惯、嬉笑怒骂的急智、编辑口中的好口碑、其他平台的认可……可能对有些以钱为衡量标准的人来说,你们觉得这都不重要。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其中的满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读者在微博私信、评论区、QQ群各种催促、跟你探讨时,你会很满足;
当第一次收到打赏月票上榜被认可,你会很满足;
甚至当再回首看当年稚嫩的文章时,你都会很满足。
我认识的作者中,坚持下来超过五年的,都小有所成,虽然不能日收三十万、年收千万,但一年赚个大几万零花钱还是没问题的,勤奋点的还有更多其他收益,甚至其中也不乏有些人辞了职留在家开个商铺或者淘宝店,没事儿就写写 、卖卖百货、做做发饰。

所以,别再说什么这些人幻想发财了,他们的幻想跟大多数人渴望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并无二致。
你有你的朝九晚五周末加班,他们有他们的永不弃坑日更过万。
真不明白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怎么还有人抱着守旧的观点觉得这种职业不能从事一生?谁告诉你我们只有这一个赚钱渠道了?

恩,说了这么多,就两点总结:
1.写网文的人,哪怕是想赚钱暴富,也没问题,那也是一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追求。
别说不靠谱不现实之类的话,你怎么知道就你现在从事的职业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就一定现实呢?谁也没比谁高尚、牛逼多少不是嘛?(doge?face)
2.?随着时间推移,不肯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进步的网文作者会被驱逐、不赚钱的会被驱逐,没有梦想的也会被驱逐,留下的要么就是赚了钱的,要么就是像我这种不缺钱但有梦想的(傲娇,不服咬我啊)。

所以啊,别为我们这群网络写手(码字工)瞎操心了。
如果您真的觉得自己的行业有多少好,自己有多靠谱现实,请问您——


KPI超额完成了吗?
升职加薪怎么样了?
年终奖几十万总有吧?
2016年的总结写好没?
2017的计划做了吗?
北上深的房子买几套了啊?
未来老婆老公找好了吗?
孩子重点小学学位解决了吗……



哈哈哈哈!我貌似又不厚道了,对嘛?

作家属于什么行业

文学创作行业。根据查询爱问知识人显示,作家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归类为文学创作行业,从事写作、发表作品等文学生产工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成员之一,与其他职业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作家也常被称为自由职业者或个体户。

中国 创作现状

2018年是长篇 创作呈现井喷状态的一年。这种井喷,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创作的质量上。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让长篇 的评奖也成了一件为难的事。”近日,在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五届《当代》长篇 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的一席话,概述了当前我国长篇 的创作现状。

为什么近年来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少?

我自己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我一直觉得写作必须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要把自己最佳的状态拿出来,用没自己的智慧,结合社会的情况,才可以很好的把一个作品写好。其中心态是最主要的,不能因为一些利益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也不能陷入追求热点的一个怪圈,那样的话不会有好的作品出来。

最近我看到人们在议论,为什么现在没有精彩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现在很多的优秀作品都是2008年之前的作品,现在网络上面的作品几乎都没有什么优秀的存在。其实这就是我上面说原因,人们的心情比较浮躁,写作的时候失去用心去经营的感觉,这样的话好的作品自然不可能出现。

我是一个喜欢短篇 的作者,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写下去了,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接纳,以往短篇 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现在这样的平台,已经没有几个了。这就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另外长篇 需求很大,但是文字要求很多,限制作者的自由发挥,这点也值得大家注意。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的是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一个深邃的视野,还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但是这点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中已经没有市场。因为现在网络平台比较注意的是收益,比较注意的热点,也就是说写作网络 ,必须要符合这些要求,如此一来作者还没有写作,就是是层层限制了,面对枷锁再好的作者也不可能写出好作品。

同时大家要注意到,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本身也在追逐热点,他们不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而是从如何可以赚取金钱出发,这样的目的之下,写作的时候心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者会变得急功近利,失去耐心的把握自己的作品的心态,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好作品出现,因此近年来网络文学,优秀的越来越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中国创作现状_职业作家的行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