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二网

八六二网

国庆假期一次失败的露营想到的: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焦虑?

admin
国庆假期一次失败的露营想到的: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焦虑?-第1张-游戏相关-八六二网

前言:

目前大家对“国庆七天假你要去旅游突然想起班级活动你会作么做”大体比较重视,我们都需要学习一些“国庆七天假你要去旅游突然想起班级活动你会作么做”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国庆七天假你要去旅游突然想起班级活动你会作么做””的相关知识,希望我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抵达露营地

女儿读高三了。从暑假后半程开始,她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

因此,当听说国庆节放三天假的时候,她和同学们都很兴奋。

如何度过宝贵的三天小长假?全家人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提议,去附近的一个景区露营,那里有山有水,可以登山、划船,呼吸新鲜空气,夜晚看满天星斗。

大家都说好。

国庆节当天,上午看阅兵式,下午全家人就出发了。抵达目的地时,已是黄昏。和我们约好的另外一家朋友已先期到达。

短暂的修整后,眼看天色将晚,大家开始忙着扎帐篷、埋锅造饭。

山风呼啸,我们扎了几次帐篷,都被吹垮了。换地方再扎,还是不行。一阵山风过后,帐篷就垮塌一地。于是,我们决定,先不管帐篷的事,填饱肚子要紧。

这时候,女儿开始打起“退堂鼓”。“爸爸,要不咱们回去吧?”她几次说。

我以为是她初次露营,有些害怕,就不停为她壮胆。“怕啥,等下风就会停的,先吃饭再说。”

吃过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女儿再次提出要回家,看得出她已有些焦虑情绪。这时,妻子悄悄说,“不行咱们还是回去吧,孩子担忧自己的作业呢?”

于是,我们又连夜往回赶,回到家已过子夜12点。女儿的心情再次“雨转晴”——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睡在自己温暖的床上了。

如今,这事过去10多天了,却留给我不断的思考。

生火做饭

1

在这次失败的露营活动中,女儿的心情像过山车一般。

从刚放假时的兴奋,到前往露营途中的高兴,到扎帐篷时的焦急,再到回到家中的放松,她情绪上的“探险”之旅,似乎比现实中来的更刺激一些。

第二天,她仿佛已经忘了露营的事,甚至忘记了还在假期,又一头扎进了作业之中。

对此,妻子说,孩子是担心作业写不完啊,即使在外露营,脑海里仍想着作业的事儿呢。

我却陷入了沉思。孩子不用家长督促,自我加压做功课,做父母的应该高兴才对,但为何我却高兴不起来呢?因为我觉得,这是孩子学习焦虑的表现。

如果连假期都无法放松,可想而知在学校期间,学习的压力又会有多大。

但孩子为什么会有学习焦虑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1、学校从孩子高三入学开始,就通过誓师大会、动员会、考试、各种评比等制造舆论,最大限度地督促孩子们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也是国内众多高中学校的通行做法。应该说,在目前教育体制下,高三确实是孩子们学习最重要的一年,因为高考决定着他们未来深造的机会。因此,学校通过召开誓师大会、动员会等方式,强化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学生和家长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切不可“见风就是雨”、草木皆兵。

2、孩子的焦虑与父母平时的行事作风有关。

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为何有的学生有学习焦虑,有的没有?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父母的行事作风有关。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因孩子不好好吃饭,或者把玩具弄坏了,又或者是尿床尿裤子了,总之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们就会大吼大叫,结果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甚至更严重的也会养成暴躁的性格,动不动就摔东西、顶嘴,从而引发父母更加大声的咆哮、责骂,形成恶性循环。

新西兰家庭教育研究学会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除了遗传、生物学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俗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性格、品质和教养,都映射着父母的性格、品质和教养。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儿,就会扪心自问:孩子的学习焦虑,是不是与家长自身的焦虑有关?我们让孩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对待学习的时候,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平常心对待?

3、家长的过度保护、过高期望和过度关注,也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焦虑。

我有一位同事经常向我抱怨孩子的学习。他说,儿子平时提出的各种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他都尽量满足,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专心学习,考出好成绩。可现实是,孩子的成绩不仅没变好,还越来越差,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

“我当初读书,哪要父母管啊,还不是学霸一个?你说,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怂呢?”他不解地问。

对此,我总是劝他给孩子减压。“你想想你求学的时候,家长管了你多少?你不要太过于保护孩子,家长管的越多,越容易教出熊孩子。”

2

如果孩子患上了学习焦虑,或者说有焦虑的表现和倾向,又该如何化解呢?

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家长角度来说——

1、平时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

诚如前文所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父母首先要做到不急躁、不对孩子大吼大叫。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太多的反面案例。

我的小区有一对双胞胎。刚开始,两个小家伙都很可爱,长得也很漂亮,每次在小区广场上玩耍,都能引来不少妈妈们羡慕的目光,一些爷爷奶奶也喜欢逗这两个小家伙。然而,他们的母亲却并不觉得双胞胎可爱,她总是呵斥两个小家伙不要干这、不要干那。就连他们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是玩泥巴弄脏了手,妈妈就觉得要崩溃的样子。特别是对老大,总是呵斥老大不带好头,要老大凡事都让着老二。

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母亲带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不快乐的孩子。

果然,几年后两个小家伙上学了。人们再看到他们,已没有了当初聪明伶俐的样子,老大胆小谨慎,甚至有些木讷;老二则飞扬跋扈,稍不如意就放声尖叫,让人闻之生畏。

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不要大吼大叫。

2、实事求是,贴合孩子的兴趣和天性,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俗话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当今家庭,独生子占了绝大多数。父母只有这一个孩子,自然是期望值很高。父母们却没想到,这样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很大的压力。

我们在对待的成长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贴合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抱着积极、阳光的心态,帮助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给他们创造温馨、宽松的成长环境,且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

对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定的压力也许能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往好的方面努力;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往往无法自主地排解压力,而只会把压力累积在心中,久而久之就必然会产生焦躁的心理。

3、多给孩子一份关爱,但不要过度保护。

无论父母是干什么的,从事什么职业,首先也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因此当我们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满意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怎么成长的,犯过什么错。这样想的目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给孩子多一份关爱。

但有些家长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毕竟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那就是年轻的父母经常会以爱孩子为由,过分地保护孩子。孩子想跟同学出去玩,家长会说:“没大人跟着,外面多危险,万一出问题咋办?不去。”孩子想骑自行车,家长会说:“外面车水马龙的,你水平又不高,万一擦着撞着怎么办?不去。”

过分的保护,总是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紧张的情绪。他们会认为,“哦,原来自己啥也不行,什么也不能干、干不了,什么事都要靠爸爸妈妈来帮我”,久而久之对孩子的独立和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3

其次,从孩子自身角度来看,要化解学习焦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看待自己的焦虑情绪。学习焦虑在高三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们在发现自己有焦虑的表现时,不要如临大敌,心里恐慌。但从焦虑而言,适当的焦虑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焦虑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可以不断催促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2、全面了解自己的焦虑情况。我们不妨把自己焦虑的理由,全部列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在看看这些内容,有那些是能够解决的,把解决的方法写下来,并在随后的学习中积极落实。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再来分析其中有哪些是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哪些是大家普通都存在的,哪些是自己以偏概全或者产生的极端想法?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设问,清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习焦虑的原因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解决的尽量去解决,不能解决的再焦虑也没用,不如随它去。

3、从学习中暂时抽离,多做自我放松练习。学习焦虑多是因为长时间的注意力紧张,导致大脑疲劳而产生的烦躁情绪。这时候,我们不妨暂时放开学习,运动一会儿,听听音乐、聊聊天、活动活动身体,通过肌肉放松的方法,可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或者通过深呼吸,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

4、需求各方帮助。当我们发现通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排解焦虑情绪,我们可以主动向老师、家人、同学、朋友寻求帮助。这些人可以从不同于你的角度帮助你分析问题,提供支持和温暖。尤其是班主任,一般都拥有很多案例和经验,有很多应对的办法,帮你走出学习焦虑。当然,我们也可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需求帮助。

还是那句话:适当的焦虑并不可怕,反而是必须的,有利于孩子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学习上。但仍要讲究劳逸结合,要正确看到焦虑,过度的焦虑则会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学习效率。

而要化解学习焦虑,则需要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您家认为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吧。

标签 国庆七天假你要去旅游突然想起班级活动你会作么做